資訊 怪獸片,不止哥斯拉和金剛
首頁 資訊 影視資訊 怪獸片,不止哥斯拉和金剛

怪獸片,不止哥斯拉和金剛

作者 / 無念

本週五,《哥斯拉大戰金剛》終於上映了,兩大史前巨獸不僅迎來了正面硬剛誓要一決高下,冷寂了許久的內地電影市場也終於在兩大怪獸IP的提振下重煥生機。截止目前,影片公映首日已經突破了1.35億票房,成為近兩年首部於首映日破億的進口片。

提到怪獸片,你腦海中第一個跳出來的經典作品是什麼呢?是《大白鯊》還是《異形》?抑或是《侏羅紀公園》或者《環太平洋》?無論怎麼舉例,拍sir認為《哥斯拉》和《金剛》這兩個系列IP一定是這一長串怪獸電影裡繞不開的兩個名字。

作為科幻/恐怖電影的一種亞類型,怪獸片的存在可以說滿足了人類對於未知自然的無限恐懼和想象。在這些面目猙獰形態殘暴的巨獸面前,人類的存在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,所有在怪獸面前產生的震顫、戰慄、驚恐和畏懼情緒,投射到觀眾身上,最終幾乎全都指向於人類的自我內心——對於人性幽暗的不斷挖掘,以及個體在自然中的生存危機和身份焦慮展現。

怪獸片為什麼總是這麼火?觀眾愛看什麼樣的怪獸片?內地有沒有可能拍出好的怪獸片?今天,藉著《哥斯拉大戰金剛》上映之際,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一經久不衰的暢銷類型——怪獸片。

怪獸片的歷史演變

為什麼人們對於這些並不存在的怪獸會如此著迷?想要回答這個問題,或許還得從歷史中尋找答案。

人類文明的演變經歷了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,藝術是人類勞動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,而神話則是人類文明在初始階段最早的民間藝術形態。

早期的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問題,對於大自然的未知、恐懼、崇敬,甚至好奇,成為了最早構建神話故事的棲息地,而這樣的觀念在所謂的神話語境中不斷幻化成型,最終形成了“怪獸”這樣虛構的身份。

某種意義上看,怪獸其實是人類的主觀感受和情緒投射到自然中的一類載體,儘管東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不同,但是在“孕育怪獸”這件事情上,卻展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。比如,早在先秦時期的經典古籍《山海經》中就記載了很多奇珍異獸。而西方的希臘神話,則是整個歐洲文明的源頭,大致和我們的商周文明時期相一致。

不同的是,希臘文化是一種海洋文明,和東方大陸的陸地文明存在一定的差異。再加上西方的神話體系主要由神、英雄和怪獸三部分組成,因此“征戰怪獸”幾乎成了希臘神話中永恆不變的主題;而東方怪獸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,往往被賦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。但無論如何,早期的人與怪獸/自然大多仍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,統治與臣服、侵略與抵抗,這構成了大多數怪獸片的一貫創作主題。

進入20世紀,怪獸的形象終於從傳統的文學、繪畫、神話傳說等藝術中走出來,逐漸登上銀幕,並被賦予了更加真實可感的形象和神態。

最早的一部怪獸片,恐怕要追溯到電影剛剛誕生之際,在“科幻電影之父”喬治·梅里愛1912年拍攝的短片《征服極地》裡,出現了一隻巨型雪怪,這可能是電影史上出現的第一隻怪獸。1924年,德國史詩《尼伯龍根之歌》被弗裡茨·郎拍成電影,神話中的噴火龍出現在了銀幕上,雖然如今看來當時的特效十分簡陋,但在電影史上卻是一次巨大的突破。

直到1933年,好萊塢拍出了怪獸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《金剛》,在那之後,怪獸電影無論從數量上還是技術上,也都迎來了巨大的發展,敘事主題愈發深刻,怪獸種類也得以不斷分化。

1933年版《金剛》劇照

上世紀30年代前後,真正以怪獸為主角的電影開始頻繁出現。《金剛》誕生於經濟和社會面臨雙重危機的時代背景下,而50年代日本東寶的《哥斯拉》系列又帶動了一股核恐慌的怪獸片風潮。二戰後的二十年間,怪獸片幾乎以巨型怪獸和外來恐怖生物為主;直到70年代,斯皮爾伯格的《大白鯊》重新定義了“怪獸片”,原來已知的生物也可以給人帶來如此震撼的觀感,於是狂蟒巨鱷鯊魚等一類野獸開始陸續成為怪獸片的主角。

1977年,《異形》系列的誕生將怪獸片的隱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,同時也在恐怖片的類型基礎上融合怪獸元素走得更遠。80年代後,全球化時代到來,數字技術迅猛發展,電影這門藝術在視覺技術的不斷革新中展現出全新的魅力。到了90年代,仍然是斯皮爾伯格,用一部《侏羅紀公園》再次讓已經滅絕的恐龍重新“復活”,至此,電腦特技開始成為怪獸片中吸引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,怪獸片的發展也在21世紀邁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。

中國觀眾為何愛看怪獸片?

一直以來,怪獸片在全球範圍內總能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,尤其是在中國。國內的觀眾,對於這些兇狠殘暴的龐然大物,似乎總是格外買單。

究其原因,其實不難理解,畢竟對於好萊塢大片,內地觀眾還是更喜歡看一些劇情簡單粗暴,特效場面宏大,節奏緊湊刺激,燃爆腎上腺素的類型片。剛好,怪獸片這一類型可以說是滿足了觀眾對於上述的所有期待。

拍sir整理了2010年之後在國內公映過的以怪獸作為主要角色的外國電影(含少量合拍片),或者涉及到有關怪獸元素的國外類型片(不含動畫片),得到如下表格。

通過表格可以看出,國內賣的比較好的怪獸片,很多還是基於大的類型片框架下,比如科幻、奇幻、災難、驚悚等;或者是根據一些重要的IP衍生,比如《指環王》《哥斯拉》《侏羅紀公園》系列等等。

同時,由於影片的類型不同,怪獸的種類和具體形態也各不相同。比如像科幻片中的怪獸多為外星物種;神話傳說類影片中的怪獸則多為惡龍巨獸或是遠古邪神;而像體量較小的驚悚片中,鱷魚、鯊魚、蟒蛇、獅虎,乃至大猩猩這些現實存在的動物,都可以讓觀眾嚇破膽。

國內公映怪獸片的“吸金史”,或許可以從2013年《環太平洋》開始說起。

2013年之前,國內怪獸片類型尚未形成氣候,這些怪獸往往也只能在科幻、驚悚、冒險等類型題材中露個臉,作為劇情發展的一部分推動故事,很少有以怪獸作為真正主角的作品誕生。

2013年7月,《環太平洋》登陸國內院線,這部電影的劇情簡單到幾乎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——“機器人打怪獸”。然而正是這樣一部劇情看起來無甚新意的特效大片,在《速度與激情6》《驚天危機》等一批好萊塢大片的排片夾擊下,內地橫掃近7億的票房(約1.11億美元),遠遠超過北美票房的1.01億美元。而本片也成為了首部內地票房超過北美的好萊塢A類大片。

《環太平洋》劇照

在《環太平洋》之後的幾年內,好萊塢怪獸片的浪潮開始逐漸席捲內地。

2014年,新版《哥斯拉》登陸國內院線,票房近5億。2015年,《侏羅紀世界》提前北美兩天公映,斬獲14億票房,直接抬升了好萊塢怪獸片的票房天花板。此後,A級製作的怪獸片票房體量幾乎都穩定在了10億 。

2016年的合拍片《長城》雖然口碑不佳,引起爭議,但近12億的票房仍是國產國產怪獸片裡目前的票房冠軍,也是張藝謀導演作品中國內票房最高的一部。2017年,“金剛”這個IP也迎來了重新開發,最終《金剛:骷髏島》獲得了11.58億票房。2018年,《狂暴巨獸》和另一部合拍片《巨齒鯊》雙雙破10億;而《侏羅紀世界》的第二部更是打破前作紀錄,拿到近17億票房。

到目前為止,怪獸電影在國內市場創造的10億大片數量,僅次於超英電影。

《金剛:骷髏島》劇照

不僅如此,上面的《環太平洋》系列、《狂暴巨獸》《金剛:骷髏島》,以及《生化危機6》等片的中國內地票房,全都已經實現了“內地超北美”的成績。這足以證明國內觀眾對於這一類視效大片仍然是很飢渴的,有著很大的需求。而好萊塢自然也很重視中國這片市場,甚至不惜往影片里加塞很多中國元素、中國演員,以及廣告等等,以此來討好國內觀眾。

除了國內觀眾對於好萊塢怪獸大片在視效層面的追求以外,更深層探究的話,怪獸片這一類型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人類本身的慾望投射。

如果試著總結如今這類怪獸片的“套路”,大多數不外乎三點。

第一種是最基本的,即人類與怪獸作為對立的兩方,怪獸的侵襲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了巨大的威脅,因此人類不得不拿起武器反擊回去,保衛家園。像猛獸動物類的怪獸片,以及講述外星物種入侵地球的一類影片,幾乎都是沿襲了這種劇情設置,並試圖在對抗的過程中展現人性價值。雖然如今人與自然早已不再是相互敵對的關係,但從娛樂性的角度來看,這類影片起碼給觀眾提供了某種未知的刺激體驗。

第二種往往也是大多數怪獸片常見的,即人類對於自然的蔑視、迫害,從而導致了怪獸的誕生,因此怪獸的襲擊更像是人類的自作自受。比如《哥斯拉》中受到核輻射的蜥蜴、《侏羅紀公園》里人類對於自然科技粗暴的干預等等,皆是如此。這一類“人類中心主義”的怪獸片,除了展現人類在怪獸面前的渺小無助、刻畫人性的醜陋同時,也具備一定的警示作用。

《哥斯拉》劇照

而最後一種則是和“人類中心主義”相反的,以“生態恐怖主義”作為核心理念的怪獸片。這一類影片往往會有這樣一類反派:他們輕視人的存在和價值,認為人類是對自然最大的威脅,因此有必要以保護環境為名,對工業文明的創造者進行破壞。比如《哥斯拉2:怪獸行星》中的情節,怪獸是被人為釋放出來的,目的是破壞人類的家園,清除作為“地球病毒”的人類。這類影片往往和上面第二類怪獸片形成了某種對照,甚至可以看作某種“矯枉過正”的反面類型。

總而言之,怪獸片對於觀眾始終是具備吸引力的。從表面看,該類型具備滿足觀眾絕佳視聽體驗的條件,無疑是最恰當不過的娛樂消遣方式;而若往深了看,探究怪獸片對於人類心理層面的影響,同樣能夠在這些影片的主題價值中找到相應的答案。

國產怪獸片路在何方?

誠然,好萊塢怪獸片的類型發展早已相當成熟,國內票房大熱的幾部怪獸片也足以證明該類型廣闊的市場前景。那麼,國產怪獸片的道路,究竟在何方呢?

的確,《長城》《巨齒鯊》雙雙破10億的好成績給了我們一絲信心,這也是目前唯二的兩部中美合拍A級真人電影,而且都是怪獸片。但從整體的口碑來看,兩部影片的豆瓣評分都沒有及格,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。

事實上,怪獸片往往是合拍片的類型首選,但其實除了上面這兩部頭部合拍片,剩下的幾乎都離不開撲街的命運。2013年中英合拍《史前怪獸》,豆瓣3分,票房3480萬;2016年中美合拍的《蒸發太平洋》豆瓣3.3,票房3500萬;2018年中澳合拍的《謎巢》,豆瓣3.5,票房不到5000萬。

國產怪獸片票房質量均不佳,其實也不難理解。

一方面,怪獸片這一類型很難本土化。相比國外,國內工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,怪獸片發展時間較短,十分不成熟。再加上怪獸片一般比較依賴強大的特效支持和漫長的製作週期,成本也比較高,投資風險自然也會順勢增加,這自然難以滿足觀眾的殷切期待。

另一方面,由於怪獸片這一類型本身也比較依靠和其他類型的融合,而國內又比較缺乏怪獸IP的基礎,再加上審查等各方面的限制,因此國產怪獸片往往也會以另外兩種“變體”的形式出現。

一類是妖怪片,這類影片雖然頂著“妖精”、“妖怪”的名號,但其實片中也有怪獸的出現,比如《西遊降魔篇》《西遊伏妖篇》《美人魚》,甚至《奇門遁甲》《白蛇傳說》等等。如果把範圍再放寬一點,《捉妖記》《二代妖精》《赤狐書生》這種其實都可以算是怪獸片的某種變體。

另一類則是將怪獸元素融入到其他的知名IP,或是類型片當中,比如《九層妖塔》《雲南蟲谷》等影片,借了一個盜墓的殼,內容探討的還是對於這些未知生物的恐懼;再比如徐克的《狄仁傑》系列,其實走的更多的是玄幻、奇幻、冒險,甚至推理懸疑的路線,只不過妖怪/怪獸形象作為片中重要的特效場面,難以忽視。

雖然國產怪獸片在院線領域的表現並不能讓人滿意,但在網絡電影的疆域上,國產怪獸片卻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花園。

2018年,一部叫《大蛇》的網絡電影上線,引起業內關注。雖然它的豆瓣評分只有3.3,但卻以700萬投資獲得了超過5000萬的分賬票房,這相當於院線電影1.3億的票房收入,投資回報率超過7倍,遠遠打敗了上述其他國產院線怪獸片。一年以後,《大蛇2》再次上線,依然獲得了超過3000萬的分賬成績。

網絡電影《大蛇》劇照

《大蛇》的出現可以說在院線以外的領域開闢出一片屬於怪獸題材的疆土,一時間怪獸題材的網絡電影扎堆出現。據公開信息顯示,僅2019年全年,在廣電備案立項的怪獸網絡電影就超過了100部。怪獸的物種也從巨蟒到惡鯊,從毒蟲到巨獸,種類各異,層出不窮。

某種程度上看,怪獸網絡電影的出現填補了國產院線片在該類型上的空缺,再加上觀眾網民對於怪獸題材的熱度,這類作品的確能夠獲得不小的關注。但從市場回到內容本身上,怪獸網絡電影整體上無論是從質量還是製作,從娛樂體驗還是整體觀感來看,距離優秀的怪獸片標準,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。

究其原因,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從載體上來看,仍然屬於兩種類型,受眾範圍和整體體量還是具備比較大的差異的。而國產怪獸片想要真正實現發展創新,很大程度上可能還是得依靠院線電影的努力。

相比西方延綿深厚的怪獸文化,中國在這方面的文化積澱同樣底蘊深厚且歷史悠久,關鍵在於如何讓所謂的怪獸類型真正實現本土化落地,找到一種共通的情感價值,在當下語境實現某種創新可能。

《山海經》《封神榜》《西遊記》甚至《聊齋志異》,傳統的神話傳說和名典古籍當然是一個源源不絕提供素材的寶庫,但對於這類IP的開發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向?

更重要的是,我們能否創造屬於中國自己的怪獸IP,通過對於觀眾群的不斷培養,同時在類型融合的基礎上,積極探索,結合如今已經進步飛速的工業實力,實現某種新的話語表達?這或許是我們的創作者們更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
可以肯定的是,中國怪獸片的類型發展,還很漫長;而怪獸片的市場潛力,也仍然大有可為。長路漫漫,還需上下求索。

參考資料:

1.李強:《好萊塢“怪獸電影”的類型與文化研究》

2.朱捷飛:《外國電影中的“怪獸”形象研究》

3.謝夢琳:《美國怪獸電影的生態觀探究》

本文由123KUBO整理 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《快樂大本營》龔俊張哲瀚錄製,看到同期嘉賓有誰,收視率穩了
下一篇
《王牌》開啟倒數第二期錄製,四大名嘴加盟,沈騰賈玲的救星來了

評論

共 0 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