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 上影節電影大師班陣容公佈 賈樟柯甄子丹重磅加盟
首頁 資訊 影視資訊 上影節電影大師班陣容公佈 賈樟柯甄子丹重磅加盟

上影節電影大師班陣容公佈 賈樟柯甄子丹重磅加盟

广告

電影,融合了世界的真實與想象。它的獨特之處不僅體現在講述不同的故事本身,還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。這種形式構建了一種共享生命、情感和心靈空間的視聽表述,將觀眾與電影中的人物緊密聯繫在一起。電影藝術創作充滿著對生活和社會的體察,帶著一種對人、生命、自然的想象和記憶,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。

今年,上海國際電影節邀請國內外知名電影大師做客電影學堂,與觀眾分享電影藝術的魅力。

阿彼察邦·韋拉斯哈古(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),泰國導演、編劇、製片人,1970年7月出生於泰國曼谷。作為新一代亞洲電影大師,阿彼察邦斬獲眾多國際大獎,長片處女作《正午顯影》(2000)奠定了他在影壇的地位,代表作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》(2010)和《熱帶疾病》(2004)分別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評審團獎。阿彼察邦對探索人與自然的辯證共生關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,通過表現人物最熱切的慾望迴歸自然。他的最新電影《記憶》(2021)於哥倫比亞拍攝,由蒂爾達·斯文頓(Tilda Swinton)主演。

賈樟柯,中國導演,製片人,作家。生於1970年,山西省汾陽人,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。主要作品包括《世界》(2004)、《三峽好人》(2006)、《海上傳奇》(2010)、《山河故人》(2015)、《江湖兒女》(2018)、《一直游到海水變藍》(2020)等。

在阿彼察邦提出希望與一位中國影人對談後,賈樟柯導演的名字隨即出現在我們的腦海。同為當代最受矚目的亞洲影人,對故土的記憶與思索是兩位同年出生的導演共同的創作源泉。兩位導演在影像的敘事和表達上有著類似的情感經驗,在扶持青年影人上亦不遺餘力。同時,賈樟柯擔任阿彼察邦新作《記憶》的聯合制片人,疫情期間阿彼察邦第一時間迴應賈導的公開信,皆彰顯了兩位大師英雄相惜的珍貴情誼。相信兩位的對談能為正在成長的青年影人帶來靈感和啟發。

丹尼斯·塔諾維奇(Danis Tanovic),波黑導演、編劇,生於1969年2月。他憑藉首部劇情長片《無主之地》(2001)驚豔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,並獲得最佳編劇獎;《渺生一頁》(2013)獲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;《死於薩拉熱窩》(2016)獲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、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。塔諾維奇指導過多部戰爭題材電影,以客觀細膩的手法展現了戰爭時代小人物的真實生活。2021年,塔諾維奇的新作《地中海之夢》《無視》即將上映。期待大家跟隨電影學堂,走進塔諾維奇的電影世界,體悟戰爭題材電影的厚重美感。

甄子丹,中國香港武術家、演員、導演,1963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。代表作有《葉問》《殺破狼》《一個人的武林》等,曾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獎、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、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等獎項。甄子丹的系列電影《葉問》被譽為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動作電影之一,備受海內外影迷推崇。他創作的武打片段極具觀賞性和實戰性,並融入多種武術流派風格和個人特徵,在國際影壇形成強大號召力,受邀參演《星球大戰外傳:俠盜一號》等好萊塢大片。今年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,甄子丹將做客電影學堂,與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武者人生。

亞歷山大·索科洛夫(Aleksandr Sokurov),當代俄羅斯國寶級導演,塔可夫斯基精神的重要傳承者,1951年6月出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。處女作劇情長片《孤獨人類之聲》(1987)獲得第4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;《俄羅斯方舟》(2002)96分鐘一鏡到底,技驚四座,入圍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;《浮士德》(2011)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。索科洛夫的作品通常具有極強的個人風格,他追求電影語言的完善和豐富性,善於通過獨特的影像美學表達對生命、藝術、歷史等宏大話題的哲學思考。

馬可·穆勒(Marco Müller),意大利電影製片人、影評人、電影史學家,1953年6月出生於意大利羅馬。馬可·穆勒從1978年起從事電影節策劃工作,先後擔任多個國際電影節主席,將多位亞洲導演的優秀作品推向國際。他導演和編寫過多部關於世界電影史的紀錄片,出版過多部有關世界電影的書籍,並長期擔任專業雜誌和電影媒體的撰稿人。

索科洛夫導演與馬可·穆勒是多年摯友,兩人的友誼跨越了語言與地域的鴻溝。同時,作為索科洛夫導演作品《摩羅神》和《太陽》的製片人,馬可·穆勒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俄羅斯及亞洲電影作品的傳播與推廣。索科洛夫也曾表示馬可·穆勒對其影響深刻,並感謝他對自己電影藝術事業的支持。相信在此次對談中,兩位電影人能暢談藝術與友誼,讓觀眾從不同視角瞭解世界電影藝術之美。

阿伯德拉馬納·希薩柯(Abderrahmane Sissako),毛里塔尼亞導演、編劇、製片人、演員,1961年10月出生於毛里塔尼亞東南部城市基法。希薩柯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,20世紀90年代起定居法國,豐富的跨語言、跨文化經歷造就了其作品的人文性。代表作《期待幸福》(2002)入圍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“一種關注”單元並獲得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;《廷巴克圖》(2014)獲得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。作為非洲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,希薩柯的作品以散文性、紀實性與人文性兼備的影像風格而著稱。

萬瑪才旦,電影導演,編劇,作家。已出版小說集《誘惑》《嘛呢石,靜靜地敲》《塔洛》《撞死了一隻羊》《烏金的牙齒》等,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海外出版發行,獲多種文學獎項。主要電影作品有: 《靜靜的嘛呢石》《尋找智美更登》《老狗》《五彩神箭》《塔洛》《撞死了一隻羊》《氣球》等。作品獲幾十項國內外大獎。

萬瑪才旦導演和希薩柯導演曾一起擔任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。兩位導演有著共同的上影節記憶、相似的跨語言背景與濃厚的故土情結,同時,詩意與紀實共存的影像風格中不乏深厚的人文關懷。兩位導演也曾多次擔任電影節評審,致力於發掘和扶持青年電影人才。相信兩位的對談將碰撞出嶄新的思想火花,為青年電影人帶來鼓勵和思考。

本文由123KUBO整理 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娶瓊瑤女郎為妻,成名後拋妻棄子,後來前妻嫁入豪門他卻被新歡甩
下一篇
《奮鬥吧 中華兒女》舉行研討會 影片風格獲盛讚

評論

共 0 條評論